尋訪原住民
 

         臺灣原住民,約占臺灣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。 目前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,約四十三萬人。依據語言學的調查分析,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 (Austronisian)或馬來民族。南島民族分布在東自復活節島,西至馬達加斯加島,南抵紐西蘭,北達臺灣這廣闊的海域與島嶼上;而人類學者的研究也歸納出諸如干欄建築(把房屋架高,與地面保持距離,以避濕氣、蟲蛇)、刀耕火墾、編蔞、皮衣製作、文身、吃檳榔、輪舞等文化習俗,都屬於傳統的南島文化。 臺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內涵與特色,可以由傳統的居住地域予以區隔:

       臺灣北部地區主要居住的是泰雅族與賽夏族;泰雅族大約有九萬多人,賽夏族有五千多人。


        臺灣中部地區有布農族、鄒族及邵族。布農族約有四萬人,鄒族約有七千多人,以玉山為起源地,依據其居住地、語言與習俗分為北鄒、南鄒。 邵族則僅有近三百人,居住於日月潭附近。

        居住在臺灣南部地區的則有魯凱族與排灣族,前者約有一萬人,後者約有六萬餘人。兩者在文化上有許多近似之處。臺灣東部地區居住著阿美族、卑南族與葛瑪蘭族。阿美族擁有十四萬人口,是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,大部分居住在東部縱谷與海岸,屬於母系制度,卑南族約有一萬人,區分為知本、南王系統,在語言、文化上有些微的差異。

        居住在臺灣東方海域島嶼-蘭嶼的雅美族約有三千多人,他們和臺灣本島上的原住民有很大的差異,譬如沒有釀酒的技術,也沒有獵頭的習俗,而以芋頭當主食及飛魚文化等,則構成其獨特的海洋島嶼文化。

        臺灣是漢族和南島民族組成的社會,儘管文化上有所差異,卻能分工合作,各自貢獻。而各族群對於傳承與振興傳統文化的自覺與實踐,急需依賴您我的努力,讓原住民文化永續發展。

原住民相關資料來源取自:行政院新聞局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