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節 日本殖民地時代的「實業教育」
先有短期「講習所」
商、工、農、漁分科立校
啟動「日臺共學」教育新制
|
|
|
![]() 開南工業學校當時也曾開辦一年制的「講習所」,這是「拓南戰士養成講習會」的畢業紀念照。 (昭和十八年十月一日拍攝) |
甲種、乙種學校的區別
殖民地是次等公民,日人對臺的教育政策原只培養「基層傭兵」,他們培養的「人才」不過是為了開發殖民地的資源而已。因此「臺灣商工」開始成立時,屬於「乙種」學校,地位低於日本人才可就讀的「甲種」學校。茲表列甲乙種學校之不同學制如下。
入學資格 |
就讀年限 |
備註 |
|
甲種實業學校 |
小學畢業 | 五年 | 現今的高職學歷 |
高等科畢業 | 三年 | ||
乙種實業學校 |
小學畢業 | 三年 | 現今的國中學歷 |
附註:「高等科」是「小學」畢業以後繼續再唸2年,也就是小學階段共修8年。 |
雖然臺灣商工只是乙種學制的實業學校,不過卻因為聚集來自全臺最優秀的臺灣人子弟,因此畢業後的實際能力並不輸其他甲種學校。
臺灣商工升格 |
|
臺灣商工許多畢業校友鑒於乙種學校的「學歷」有明顯的不足之處,因此很早就期盼母校能升格為「甲種實業學校」。當然這也有待因緣聚合。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,七七事變,中日戰爭爆發,台灣這時進入戰時體制。總督府禁止臺人使用中文,廢止教漢文的私塾,中文雜誌也停刊。一九三九年五月,臺灣總督小林躋造發表談話,他說「皇民化、工業化、南進化」是未來施政重點。這個訊息透露了,南進需要有更多工商人才,而這些人才必須借助臺灣島民,因此「皇民化」如火如荼開展,希望同化臺灣同胞,讓臺灣同胞都效忠天皇,是天皇的子民,能為日本帝國開疆闢土。 「臺灣商工」因為累積二十餘年的優異辦學績效,因此當南進人才已有迫切之需的關鍵時刻,獲准升格為「甲種實業學校」。時間就在民國廿八年,西元一九三九年的六月廿一日。 |
![]() (上圖)臺灣總督小林躋造;(下圖)日本在臺的「皇民化」運動,小林躋造總督推行的最徹底,這是臺灣神社建築 |
「開南學園」誕生 |
![]() |
「學園制」在日本是很普遍的,學園的法人可以同時成立由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的教育單位。 當「臺灣商工」獲准升格為「開南工業學校」、「開南商業學校」的兩所甲種學校時,其中,因機械科的相關設備不符升格條件,於是機械科只好繼續以「臺灣商工」之名存在。一個學校突然變成三個學校,看似複雜,不過佐多校長殷殷告誡所有學生,他說:「三個學校都來自『東洋協會臺灣支部』的財團法人所設立;大家就好像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孩子,應該團結合作、相親相愛,不能有不愉快的紛爭才是。」 為了避免三個學校的學生有分別心,所以「開南學園」的新名詞,一統「一校三分」的歧異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