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開南美少年
光復後,臺灣社會百廢待舉,在日本軍民遣送回國,而中國派來接收的國民政府軍對台灣又缺乏認識時,畢業於日據時代的我臺灣商工學生,責無旁貸、順理成章的肩挑起振衰起弊,重振臺灣經濟的重責大任,事實也證明光復後的臺灣工商經濟,多仰仗我開南商工健兒。
開南商工曾經是人才輩出的一個「工商學府」,在文憑掛帥的六十年代之後,開南依舊有承襲自日據時期的傳統精神──以「至誠」之心,「質實剛健」的教育內涵,鍛鍊每一位年輕學子,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寬坦大道。「開南美少年」和「美麗的福爾摩沙」相映成輝,他們是如此息息相關!
「亞洲之虎」的子弟兵—開南拳擊隊 |
|
開南拳擊隊成立於民國四十一年,指導教練是李基鴻老師。李基鴻老師東北人,韓國長大,自幼即與拳擊運動結緣,在嚴格訓練下,鍛鍊出無懈可擊的拳擊技術及經驗,當年不但橫掃日、韓,難覓敵手,更在黃埔灘頭大顯神威,風靡上海拳壇,上海人稱他為「亞洲之虎」、「臺灣拳擊之父」,真乃實至名歸。 李基鴻先生於民國三十六年前來臺灣發展,他對拳擊的狂熱,以及用血淚交織寫成的一段拳擊奮鬥史,足堪做為後輩拳擊手的最佳楷模。當時為了提倡拳擊,可說顧不得家中三餐,經常為了籌措選手出國比賽到處舉債,甚至典當衣物應急。 民國 41年李基鴻老師應聘進入開南商工當體育老師,由於他的嚴格訓練,使得開南拳擊隊名聞全省,曾連續獲得十三年的全省總冠軍,所向披靡,造就無數拳壇名將。 從台灣區運會的冠軍、國家隊的「國手」到名教練、國際裁判、行政領導人…多至無法計數。開南拳擊 OB隊的成員都各有成就,茲簡述如下: 國際裁判:徐鴻進、陳維仁、邱虛谷、黃榮隆 拳壇名將:北部的林楊周、吳國男、王熱賜、洪昭仁、李健次、翁建成、邱金原、陳培森;高雄的林大水、林台鵬、詹廣宗;屏東的劉主添、陳明標……等。 |
台灣的柔道在開南 |
![]() |
柔道隊,成立民國四十三年,當時訓導主任洪清秋先生鑒於年輕學子體力充沛,因此特別敦請卓萬欉先生駐校擔任指導教練。五十年來已培養難以計數的國家級柔道高手。 開南柔道 OB隊前輩常說,柔道隊有今天的成就,一切得感謝五十年前的啟蒙指導老師──卓萬欉先生。那時年過不惑之年的卓老師,每天騎著小機車到學校來指導,一個個的「柔道種籽」播下,到如今的「臺灣柔道在開南」,這是每一位柔道隊員不能忘記的恩惠。柔道隊有很優良的傳統,他們秉持「開南精神」及追求「永遠第一」的最高榮譽,多年來締寫無數輝煌的成績。 男生部:
女生部 (民國65年成立):
|
打棒球的孩子不會變壞 |
|
在屬於臺灣商工的日據時代,開南「打野球」的風氣十分流行。光復後,小男孩們最快樂的時光也莫過於拿起木棒打野球拼輸贏。那時開南一直是個和尚學校,因此棒球風特別盛行。民國 39年前後,由林章洲老師策劃,體育老師陳尊信先生負責帶隊,開南棒球隊成軍了。 由於當時學校預算有限,所以棒球隊每年只能領到六支球棒和一打棒球作為練習之用,其餘的必須自備;由於訓練器材不足,隊員練習揮棒時都格外小心,深怕力道過猛,一不小心把球棒折斷了。家境比較不好的就把合庫隊淘汰的舊球縫補一下湊和著用,每一位隊員的手套和球鞋幾乎都是「補釘」到不堪使用的地步。 |
|
儘管訓練器材極度缺乏,但是大家都很投入,而且自動自發的練習,在集訓之餘隊員都自行拿著球棒擊打輪胎,或者長跑、做重量訓練,以增強自己的體能,團隊士氣十分高昂。 當時球隊隊員自願報名參加的很多,平日訓練嚴格,遇有比賽會邀請前輩校友回校指導,吸收經驗,隊員們為了保持「第一名」的傳統,莫不全力以赴。值得驕傲的是,我們因有前輩學長位居銀行界要津,所以畢業後的棒球隊球員都會被各行庫簽約聘用。 熱愛運動的郭石吉董事長,為了重振開南棒球雄風,於 90年7月年再組開南青少棒隊。目前這支新成立的球隊由台北市「陽信銀行」贊助,每年提供兩百萬元訓練經費,並特別敦請曾是我國棒球界風雲人物的謝明勇校友負責訓練管理,希望不久將來,能打出當年的輝煌成績。 |
![]() |
書道在開南 「書道」是日本書法的綜合藝術,追求意境、情操和藝術視覺效果的完美統一。書道大約在七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。古人以習字練心,日本人充分了解這種教育功能,因此台灣商工創校伊始,「習字」即為學生必修課目之一。 開南與台灣書法名流緣結殊深,從「曠代草聖」的于右老,到大弟子李普同,以及李的入門弟子丁錦泉,他們都善於書道,又和開南有密不可分的一段因緣。 根據監察院資料顯示,民國 41年1月8日至47年7月17日,前後六年半時間,監察院商借開南的紅磚大禮堂召開院會。身為院長的于右任先生辦公桌就在禮堂一隅,和學校師生多有接觸;開南因著這一層關係,獲得于右老不少的「墨寶」。 校友亦是書法名家的李普同先生早年即因師事于右老,而藝境大進。 李普同校友, 1918年生於桃園。自幼雅好書藝,七歲即能作斗方大字,鄰里均稱譽為「神童」。他是台灣商工商科17期畢業的本土傑出書法家。民國四十四年因緣結識于右任先生,是于先生來台所收的第一位入門弟子。于先生曾以「多讀書、涵養身心,字才會有書卷氣」相傳授。 李普同校友認為寫字有三要領──「讀帖」、「看帖」、「多練」。這一點後來的丁錦泉校友領略到了。 丁錦泉校友是李普同先生門下,深刻體認「書法就是自己的人生,書法就是自己的生命」,於是跟隨先生專研六朝書風,以及「標準草書」。如今也自闢蹊徑,蔚為一家。 |
|
|
左二是本書封面書法題字者—丁錦泉校友 ![]() |